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爷爷与“三线建设”

来源: 时间:2023年03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樊悦  中铁上海局建筑公司
  假期在旧屋收拾行李,准备打包搬至新家,柜子深处有几本日记和相册引起了我的注意,胶纸外壳透露出厚厚的年代感,翻开本子,纸张已经泛黄。那是爷爷的遗物,爸妈怕我伤感便锁在了柜子里,这次搬家才被翻出。看着时间还很充足,我便挑出一本读起来,清秀工整的字迹镶嵌在泛黄的纸张上,将那段艰苦岁月娓娓道来。
  60多年前,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400万名由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组成的建设队伍开进了祖国中西部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我的爷爷就是这一批“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山里的条件极为艰苦,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靠着人拉肩扛,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建起了一座座工厂,为国防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照片中的爷爷穿着朴素的衣服,身边的战友们个顶个的神采奕奕。“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这是爷爷说过最多的一句话。然而他也真的做到了,就在那年,爷爷响应国家的号召,跟随着队伍从辽宁举家迁徙到湖北。
  那时,“三线”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建成投入经营的基础建筑、工厂设施、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出现了发展困难的局面。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这片大地上的青年哪怕荆棘仍在,哪怕风雨犹骤,既然以奋斗铸就历史,也必将以奋斗创造未来。爷爷和他的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手里磨出了茧子,头上多了几丝白发,但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年到1980年,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三线建设”是全中国的“天字第一号”工程,是压倒其他一切的重中之重。泛黄的纸张犹如那段艰苦岁月的大背景,爷爷当时在国营东方化工厂,负责前期选址勘察、厂房建设、人员选聘、职工安置等工作,他用文字记录着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字里行间裹挟着对故乡的思念,它缠绕着“三线”地区的每一座大山,现在也飞到了我的身边。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热播,将这段快被遗忘的历史重现在世人面前。大家对作为拍摄地的建设旧址“打卡”,开始从老一辈口中听闻“三线建设”时期的故事与精神。
  许多像爷爷一样的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偏远山区,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建设者们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印象中,爷爷很喜欢“讲故事”,讲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美好,讲现在的科技有多么发达,对于以往的艰难苦境却只字不提。翻看他的日记我才知道,四平战役的炮声没有吓到他,抗美援朝的枪弹没有击跑他,“三线建设”的大山没有压垮他,他献了青春献终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爱的事业。最后也随了他的遗愿,埋骨在他建设的大山中。他口中的“故事”,是他如愿的眺望,我也将接续踏上爷爷未走完的长路,书写他未写完的诗篇。
  毕业后我也积极投身建设一线,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的号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不怕苦不怕累,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努力做好基层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建设、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