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着力打造“接地气”项目特色文化——中铁六局电务公司北京电力项目部创建“开路先锋”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侧记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近年来,中铁六局电务公司北京电力项目部始终以“开路先锋”精神为指引,将文化建设与施工生产、队伍建设、管理创新深度融合,用一系列扎实实践,让“开路先锋”文化在项目建设一线落地生根。近日,项目部获评首批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这份荣誉背后,是党建领航的坚定方向,是创新创效的生动实践,更是万千建设者用汗水浇灌的文化之花。

  党建引领 筑牢文化根基

  “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软任务’,必须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这是每年项目部党支部年度工作会上不变的声音。多年来,项目部构建“党支部统筹、办公室实施、班组落实”的文化建设体系,将“开路先锋精神”与文化实践结合,让“敢担当、善作为、能攻坚、肯奉献”的文化成为传递“开路先锋”精神的“直通车”。

  “党员责任区就是文化示范区,咱们得让‘先锋’二字看得见、摸得着!”在青岛地铁6号线开通攻坚期,项目党支部书记在紧急会上拍了胸脯。项目部当即启动“双区共建”机制,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文化攻坚承诺书”,将“保工期、保质量”的生产目标与“敢担当、善作为”的文化要求融合发力,党员带头24小时轮班进行设备巡检,青年突击队负责全方位梳理五个专业的消防验收工作,后勤组全力保障热餐、饮用水以及各类物资准时送达作业面……45天的连续奋战中,没有一名员工叫苦退缩,最终提前7天完成节点任务,为全线开通奠定基础。业主在感谢信中写道:“中铁六局的队伍,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股劲儿就是最好的‘开路先锋’!”

  这种“党建领方向、文化聚合力”的模式,在沧州站改工程中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党员突击队先上!”室外温度低至零下15摄氏度,老党员张师傅带领队员坚持作业,手冻得发紫就用暖宝宝裹着继续作业。由于道路结冰,工程车无法靠近作业点,青年员工看在眼里、热在心里,自发成立物资配送队,背着工具包、扛着物料,踏出一条条运输线,确保施工材料供应不断档。正是这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让项目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收获了业主的多次通报表扬。

  北京站雨棚大修工程中,面对既有线运营与施工交叉作业的复杂难题,创新采用“模块化施工法”,比原计划缩短工期20天;合肥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建设中,面对设备区、轨行区交叉作业频繁、临时用电及吊装作业风险点密集等多重安全挑战,通过“安全文化进班组”活动,实现全年零安全事故,获评“2024年度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工作优秀项目”。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开路先锋”精神的生动诠释。

  创新驱动 迸发文化活力

  “我从没想过,一个普通电工能站上全国竞赛的领奖台。”提及2024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焦凯伦和司江涛仍眼眶湿润,难掩激动。像他们两个这样的青年骨干,能从数千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离不开项目部“孙进员工创新工作室”的培养。

  “孙进员工创新工作室”不仅是项目部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更是培育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工作室带头人孙进常说:“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是工地上的‘金点子’,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才是好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项目部始终坚持“三个一”机制,每天一次技术碰头会,每周一次难题会诊,每月一次成果分享,让创新从“少数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备战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期间,焦凯伦、司江涛两名选手在工作室进行封闭式训练,复刻各种故障场景,定点定位、现场盯控、设备安装、远动调试等等,他们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把每一步操作都刻进心里。“那段时间,工作室的灯经常亮到后半夜,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练。”焦凯伦回忆道。最终,两人在全国竞赛中分别斩获第九、十四名,刷新了中国中铁在该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样的“故事”在工作室比比皆是,“创新文化”的蓬勃生长,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近年来,工作室收获国家级专利10项、省部级工法等33项,其中,“施工阶段BIM技术模型深化及应用”工法在合肥地铁6号线的应用中,通过提前模拟管线碰撞、优化设备布局,为项目部创造了数十万元的经济价值。

  坚守阵地 涵养文化生态

  “午休去书屋看会儿书,晚上约场篮球赛,这样的日子充实又踏实!”青年员工吉涛的话道出了项目部文化阵地的活力。多年来,项目部精心打造“1+5+N”功能矩阵,配套职工书屋、体育活动区、文化长廊、心灵驿站、创新工作室5大功能区,延伸出N个特色活动载体,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文化浸润的“窗口”。

  “上次借的《BIM技术应用》,帮我解决了现场建模的难题。”技术员小赵说,书屋不仅是“充电站”,更是“智囊库”。走进职工书屋,各类书籍整齐排列,既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也有《电力系统施工技术》等专业书籍,还有《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体育活动区则是员工释放压力的“快乐场”。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台球桌、乒乓球台旁常围满了人,室外篮球场更是“人气王”——每月一场的篮球友谊赛总能点燃全员热情。文化长廊是项目部的“精神名片”,“工程建设大事记”与“员工风采照片墙”交相辉映,无声传递着“奋斗最美”的价值理念。心灵驿站则为员工筑起心理“避风港”。温馨的房间里,沙盘、放松椅、宣泄人偶等设备一应俱全,项目部还邀请EAP咨询师定期驻场,累计开展心理疏导10余次。创新工作室中,陈列着10余项国家级专利成果。

  这些阵地不是“摆设”而是“平台”,通过读书分享会、书画比赛、家庭开放日等活动,让“工作有支撑、生活有温度”的氛围融入日常。项目部先后荣获北京市“职工心灵驿站”、北京市“母婴关爱室”、中铁六局项目部四星级“幸福之家”等荣誉称号。

  如今,走在北京电力项目部驻地,“开路先锋”的旗帜迎风飘扬,文化建设的成果随处可见。从合肥地铁6号线的安全奖牌到全国技能竞赛的荣誉证书,从职工脸上洋溢的笑容到工程进度表上的红色对勾,处处彰显着文化引领发展的澎湃力量。

  “获评示范点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项目部经理表示,将持续深耕文化建设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开路先锋”精神融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增效硬实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层根基! (张轶 任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