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奔流不息,我常埋头于工作的周而复始,奔波于生活的琐碎日常,难以静心潜入阅读的深海。偶然拾得的片刻闲暇,如同长久沉潜后浮出水面的深呼吸,令人通体舒泰。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便是这方寸光阴里涤荡心灵的暖流。
连续12年蝉联“法国最畅销作家”称号的马克·李维,他的这本《偷影子的人》首印便达到了45万册,位列年度销量冠军,书中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读者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
我手不释卷地读了两遍,又听完了书的有声版本。那份浸润纸页的温情,足以抚慰疲惫的身心;书中对人生、爱情、亲情与友情的徐徐铺陈,更如石子投入心湖,时时泛起涟漪。她仿佛一位温柔的旅伴,悄然步入我的心田。而当那句箴言——“最棒的回忆就在当下,眼前即是最美好的时光”——映入眼帘时,心头如被电击,瞬间澄明。
这是门卫伊凡赠予主人公的临别寄语。拥有“偷影子”能力、能洞悉他人幽微心事的主人公,帮助伊凡直面了父亲暴力与母亲早逝的童年创伤,挣脱了为自我安慰而编织的“被爱”幻梦。最终,伊凡选择拥抱现实与此刻,说出了这句充满智慧的话语。它如晨钟暮鼓:眼前即是最真实的拥有,当下便是命运最恰当的馈赠。不必沉溺于往昔的悔恨泥沼,也无需耽溺于未来的虚幻楼阁,踏实过好每一刻当下,便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
这句话,更成了我近期的精神支柱。身体突遇风波,手术之后,我躺在病床上,等待病理结果的时光被拉得漫长而焦灼。焦虑如影随形,内心烦乱不安。于是,我再次翻开《偷影子的人》,让自己沉浸于书页间流淌的暖意:不再纠结过往是否疏忽大意,也不去预支未来无谓的忧惧,只专注于眼前这一刻——伤口的细微愈合、每一口滋养的饮食、每一晚安稳的睡眠,以及努力维持内心的宁静。奇迹般地,日子仿佛重回正轨,心境也随之拨云见日。最终,结果亦是虚惊一场。这份对“当下”的专注,竟成了穿越恐惧的渡舟。
这句话,亦如一柄寒光凛凛的利剑,刺穿了我们常对至亲之人抱有的那份习以为常的漠视。书中另一处撕裂般的痛楚,是主人公在母亲猝然离世后的锥心自白:“在春天还未来临前离去,毫无预警地抛下我……我感觉到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孤单”。这不仅是他深不见底的失落与悔恨,更是对“子欲养而亲不待”最痛彻心扉的诠释。他能“偷”他人影子,为无数孤寂灵魂点亮微光、撑起一方晴空,却偏偏忽视了身边最亲最爱之人。男孩母亲的隐忍与伟大令人心碎——为了不扰儿子的事业与生活,她隐瞒沉疴,编织“与朋友旅行”的善意谎言,独自走向生命幽谷。这当头棒喝终令他彻悟:我们总在奔忙中热衷于向外索求、解读他人,却常常忘记了最紧要的向内求索、珍视自身。所有为“此刻缺席”寻找的借口,最终都化作了铸就生命永恒缺憾的基石。
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残酷倒影?与父母山水相隔,归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而父母,亦如书中的母亲,永远都是“一切都好”的坚强姿态。我们错过了他们经年的生日、寻常的节日,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多少或激越或低回的瞬间。垂垂暮年,他们将无尽的思念,无声地化作了年关时节倚门翘首的剪影。
前些时日,家中老人旧疾复发,相隔千里,我与爱人忧心如焚却鞭长莫及。平日里对老人健康的疏忽大意、无法常伴左右的深深歉意……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冰冷的视频通话与隔空的嘘寒问暖,终究无法替代真真切切的陪伴,无法抚平那双手的褶皱与眼中的期盼。读到主人公那声悲鸣,我的心仿佛也被紧紧攥住,一个决心悄然萌生:纵使假期短暂如白驹过隙,也要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莫让“以后”的许诺,成为余生啃噬心骨的遗憾。唯有紧紧握住每一个鲜活的“当下”,才能编织起未来真正无悔的美好回忆。
读书,是映照灵魂的明镜,更是情感与智慧的双重洗礼。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再将温暖传递。阅读他人的故事,何尝不是一种“偷影子”?在他人命运的褶皱里,我们辨认着自己生活的纹理,得以一瞥万千人生的风景。或悲或喜,亦苦亦甜,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品味百态人生,这本身,就是阅读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当下”。(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