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扎根工地拼“脚力”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工地的喧嚣撞击耳膜,机械轰鸣撼动大地。搅拌机、推土机、吊车此起彼伏,日夜搅动着空气。远方,工人们的身影如蚁群般忙碌不息。而在这沸腾景象的边缘,宣传工作者正俯下身,以笔为镐,以镜头为眼,默默挖掘着工地最动人、也最易被忽略的矿脉——普通劳动者深藏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宣传工作者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行走在幽深曲折的岩体长廊。使命所系,并非冰冷的混凝土方量或进尺米数,而是融入这片滚烫的土地,捕捉数据背后鲜活的脉搏。

  目光如探照灯,穿透弥漫的尘土与震耳的轰鸣,精准捕捉那最朴素的伟大:烈日下,古铜色的脊背弯成坚韧的弧线,筋骨在重压下积蓄力量;汗水沿着黝黑的臂膀蜿蜒,滴落炽热土地,瞬间蒸腾——这是镜头下的雕塑,亦是笔端的诗行。铁皮房昏黄的灯下,疲惫归来的工人蜷于铺上,粗糙手指轻抚手机屏幕。微光映亮他们望向远方亲人的专注眼神,或嘴角因孩子照片漾开的无声笑意。白日钢铁的冷硬与碰撞的喧嚣,此刻被这无声的温情悄然消融。这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被宣传工作者敏锐地定格,如同矿工采掘深埋的珍稀矿石,拂去尘埃与辛劳,托举其光芒。

  记录与传播,本身就是深沉的力量。当饱含温度的工人群像故事在内部通讯平台流转,一种微妙的联结便在劳动者心中悄然生长。被写进故事的老师傅,读着讲述自己的文字,眼角湿润;年轻工人们围看手机,指着照片中沾满泥灰却笑容灿烂的脸庞互相打趣,眼中闪烁被看见的骄傲。“嘿,老陈,你上报了!”“原来咱们这活儿,干得也挺有模样!”这些质朴的回响,是宣传工作者最珍贵的勋章。文字与影像的微光,穿透喧嚣与尘土,连通人心深处被忽略的尊严与暖意,让沉默的汗水在集体共鸣中获得价值与回响。

  他们更深地走进工地的肌理与脉搏:蹲伏在安全员身旁,聆听其在嘈杂中分辨细微的异常,在杂乱里发现潜在的风险——每一句提醒,都是对生命的庄严守护;坐在测绘员旁边,看其在荒芜之上,用精密仪器与专注目光,一丝不苟寻觅秩序的基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测绘员目光如炬,紧锁跳动的数字,“这光点所定,便是根基。”宣传工作者手中的笔与镜头,亦如那激光定基。其聚焦之处、落笔之点,正是平凡劳动者心灵价值得以确立的基石,是他们日复一日辛劳被时代铭记的精神坐标。

  工地上的劳作终会落幕,推土机终将抹平暂居的板房,工人们如候鸟飞向新的热土。然而,宣传工作者记录下的文字与影像——那些浸透汗水、沾染泥土、饱含体温与情感的故事——早已化作一枚枚坚不可摧的精神铆钉,牢牢铆进时光的骨架与集体的记忆。当未来的建设者回望,当企业文化溯源,当社会渴望了解宏伟工程的诞生之谜,这些记录便是最真实的见证。人们从中清晰看见:轰鸣机器旁专注的眼神,晨曦暮色里起伏的脊背,汗水滴落土地,一双双布满沟壑的手在荒芜中创造奇迹,于大地上刻下属于劳动者的不朽勋章。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工地笔耕者”,在钢铁与混凝土的喧嚣深处,以笔为镐,以心为灯,执着地挖掘、打捞、擦亮着人心深处沉默的精神矿脉。那些被定格、被书写的瞬间与故事,是在时间洪流中为万千普通劳动者悄然铸就的不朽丰碑。它承载着无数结茧臂膀的力量,深嵌掌纹的故事,俯向大地却撑起天空的脊梁。笔耕者的记录与颂扬,让平凡岗位的光热永不熄灭,让千万施工者的艰辛、智慧与荣光,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闪亮。 (钱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