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铁九局七公司西安地铁10号线项目部荣获中国中铁2022—2024年度大商务管理先进项目部称号,并以《技商融合 增收降本》案例成为中国中铁第二届项目管理效益提升典型案例创效大赛获奖单位。
建设过程中,七公司西安地铁10号线项目部全力推进大商务管理,着力在“降成本、提效率”上下功夫,以技商双驱的“妙招”解锁工程建设增收降本之道,推进大商务管理取得成效。
履约创效明确双驱“共赢路”
七公司承建的西安地铁10号线高陵车辆段工程占地33万平方米,合同额22.44亿元,是西安市迄今规模最大的上盖TOD车辆段项目。面对建设规模庞大、计价模式复杂、地质条件特殊等多重挑战,项目部如何实现高质量履约与经营创效的双赢,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
开工伊始,在中铁九局“大后台”支持下,项目团队以方案优化为突破口,明确“扩大盈利点、消除风险点、堵住亏损点、寻求突破点”的思路和措施,通过技术与商务的相互协同,采取全周期风险识别、成本分析、创新方案、过程管控、提炼总结、持续改进的“六步走”链条机制,推行以目标融合、流程协同、双向考核的“技商双驱协同”管理模式,走出一条项目履约创效双赢的发展之路。
工艺优化打出双驱“先手棋”
项目所在属于湿陷性黄土区域,特殊的地质条件成为项目开局的首个考验。面对静压沉管挤密法存在的桩体缩径、桩底反弹等问题,项目团队积极研判,仔细研究分析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工艺方法。同时,充分调查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关键信息,为工艺优化提供详细的成本概算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将施工工艺优化为“引孔夯扩挤密法”。这一做法不仅有效消除了施工隐患、缩短了工期,还大幅节省了施工成本,扩大了盈利点。技商双驱的“先手棋”在技术人员与商务人员的精诚合作下赢得“开门红”。
项目咽喉区预制混凝土管桩原计划采用液压锤全工序施工,经测算该施工方法将导致亏损。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西安市场上类似施工的经验,收集实际施工数据,为优化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商务人员则结合详细的地勘资料和成本分析,与施工队伍展开多轮探讨和论证,寻找最经济的施工方案。通过试桩验证,最终在技术人员的专业建议和商务人员的成本把控下,将工艺优化为静压法。这一优化不仅使项目扭亏为盈,更提升工序效率30%。
设计变更施展双驱“智巧劲”
项目型钢柱结构型式为“十”字型,受上盖规划影响,不同区域的型钢柱板厚及单根质量差异较大。特别是咽喉区B区及库区,由于上盖高层,钢板材料将由普厚板变为优特钢,成本飙升且加工质量要求更高。
面对这一情况,项目团队主动出击,充分发挥技商协同的优势。通过多次精确计算和模拟分析,确保设计结构在减轻重量的同时满足承载力要求。最终,在满足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成功优化库区型钢柱钢板厚度。这不仅简化加工流程,提升了质量可控性,还有效降低采购与施工成本。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项目团队积极践行“大商务管理”理念,实现了技术决策与商务决策的实时共振,构建了工程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价值闭环。 (赵海峰 辛凌庶)